現在被創業圈普遍接受的【精實創業】觀念,其實對我來說就是先確定出征的終點,至於怎麼到達那個點,就是且戰且走,戰況好可以一路勝戰直搗黃龍,戰況不好可能就要繞道而行。實際上來說,就是產品從研發到上市的時間越短越好,有一些成果,就直接推向市場測試水溫,發現不對勁就要趕快PIVOT,轉變策略,這樣的策略,對於每一分成本和資源都要花在刀口上,資源永遠不夠用的新創團隊來說,所承擔的成本風險才是最小的,因為唯有不斷的對目標客群和消費者做測試,不斷的修正改變,才能真正找到PMF(Product-Market-Fit),然後才能真正【轉大人】。
所以,我回顧一下自己創業的過程,原來所謂的【轉大人】,應該就是找到PMF後,要開始朝一個穩定的發展方向持續累積價值和利潤,擴大規模和找資金的時間點。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招聘第一個員工的時間點。
第一個員工的時間點?因為這對於一個新創團隊來說是有很大的階段性意義。新創團隊在【轉大人】之前,不管註冊公司了沒,團隊都還是一個『非正式組織』,這個階段的人,主要是靠熱情和理想在支撐,有可能是自己的朋友、同學、甚至是親人一起創業,可以不睡覺、可以不吃飯、可以不拿薪水,為什麼?因為大家有共同的認知,知道自己正在『創業』,踩在同一艘船上。
但到達PMF的時間卻遙遙無期,無法預測成功會不會就在明天突然到來?最艱困就是在這個時間,熱情一定會磨損,團隊成員可能支撐不住而離開,每個親友都在勸你放棄。你只能靠『熱情』支持自己,不管怎樣撐下去!
但到達PMF的時間卻遙遙無期,無法預測成功會不會就在明天突然到來?最艱困就是在這個時間,熱情一定會磨損,團隊成員可能支撐不住而離開,每個親友都在勸你放棄。你只能靠『熱情』支持自己,不管怎樣撐下去!
但,如果今天在團隊裡的人,是『員工』,那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,員工要的是穩定的公司制度和穩定的工作環境,它們不希望有太多的變動和未知,只需要目標明確的『工作』。員工沒有義務要承擔公司變化的風險,更不可能期待員工和自己有共同的『創業』心態,所以如果在還沒【轉大人】,找到真正的營運發展架構之前,就聘入員工,除了負擔更大的人事支出風險之外,更大的危機,其實就在『變與不變』的溝通內耗之中。
變了,員工覺得公司朝令夕改,內部變化無常,每天都在適應不同的工作目標,沒有安全感;不變,對於新創團隊來說等於是無法創新轉型,等於是一攤死水。怎麼辦?到最後,只會引起不必要的勞資摩擦,時間大量花在溝通內耗中,領導者費心於人事協調上,完全沒有時間再去思考之後的策略,甚至會懷疑自己一直變是不是真的做錯了?而我的創業至今,就是血淋淋的例子,太早SCALE,拿到投資就開始膨脹自己膨脹得太快,發現市場並不是自己的PMF,要轉型,員工沒辦法跟著轉,就只能鬧到分道揚鑣的地步,或者讓公司倫理崩壞。
慘痛的教訓,我總是在實戰中體驗到創業的每一個階段和錯誤的示範,今天,如果我能夠從其他創業人的口中先聽到這樣的分享,我可能就不會犯這樣的錯,可以省去非常多虛耗的金錢時間和精力,所以,是不是一個針對創業人的聚會社團是非常重要的呢?也因此,我正在開始計畫一個專屬於創業人的人脈社群團體,如果你有興趣,歡迎跟我討論!
慘痛的教訓,我總是在實戰中體驗到創業的每一個階段和錯誤的示範,今天,如果我能夠從其他創業人的口中先聽到這樣的分享,我可能就不會犯這樣的錯,可以省去非常多虛耗的金錢時間和精力,所以,是不是一個針對創業人的聚會社團是非常重要的呢?也因此,我正在開始計畫一個專屬於創業人的人脈社群團體,如果你有興趣,歡迎跟我討論!
挺有趣的,不知道這個團體跟Jamie的Mixer,有甚麼不一樣呢?
回覆刪除Leo